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“家之源”李维榕专栏
如何与青年人沟通?不单是一个让父母头痛的问题,连心理治疗师也往往束手无策。
青年人对父母最明察秋毫,大人的一举一动逃不过他们的法眼,要获取他们的信任并不容易。对他们说教不成,刻意投其所好也不成。看过The Sixth Sense 那套电影吗?为了接近孩子,心理治疗师与他玩了一个游戏:就是每猜对孩子的心态一次,孩子就要向他走近一步;猜错了,孩子就可往后退,就是这样一步步进进退退最后才达成一种共识。
我们总是渴望孩子说出心底话,好像把话说出来,问题就解决了;而很多青年人却认为,说出来你也不懂,何必费劲?
这天我们面对的真正就是这样的一个场面:一个十九岁的青年人,因情绪激动而两度自杀,已经两年不去上课,把自己关在房间内,拒绝与家人接触。
这个家庭住在上海,我却在香港用zoom 与他们沟通。通过互联网见单独一人犹可,见一家人就面目不清眼花缭乱。而且接收到的声音与画面有一定的时差,别说这青年人不大说话,说了我也听不清楚,甚至不知道是他在说话,还是谁在说话?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问:“你在说什么?对不起,我听不到。什么?请再说一次!”
其实这青年人完全没有理由对我这个陌生人表达心态。况且沉默也是一种沟通,本身就在传递着一种讯息。而此时此境,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青年人是否开口,他稍有动静,便触动所有人的神经。
偏偏他最喜欢说的就是“不知道!”而我连这么一句也接收得不清不楚。在座每个人都为我们着急,父亲更是忙着为儿子传话,生怕我会漏掉青年人的讯息。
青年人还有一个比他大好几岁的兄长。从家人口中,得知父母在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异,长兄随母亲生活,才两岁半的弟弟就跟随父亲。当时父母关系闹得很僵,父亲禁止儿子与母亲见面,直到孩子出现严重精神困扰,两度住院,才同意让他搬与母亲同住。基于少时没有机会接触孩子,母亲至今仍强调这是导致他们不能沟通的根由。现在父母看来十分合作,同声为孩子打气。怪不得哥哥形容弟弟是父母的“调和剂”,又说“因为他,父母处理家庭关系会更小心、细腻一些。”
比起弟弟,哥哥是很积极地在父母当中作平衡,他认为这是他“生存的办法”。作风不同,兄弟两人都好像是以不同方式把分手多年的父母继续拉扯在一起。
既然青年人不想表达,我们只好也做猜谜游戏,由父母兄长三人轮流猜测他的心态。但是无论他们猜什么,青年人都摇头,都说:“不是这样的!”
那么究竟是怎样的?
就在他们三口四舌解释前因后果之余,青年人终于禁不住气。
他叹一口气,说:“我本来不想讲的,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是父母见到两个孩子,就像狼看见肉一样,都是疯狂地扑上去,这是造成家庭现况比较根本的原因吧!”
他又说:“虽然他们的行为差不多,都是疯狂地去接近孩子,然后疯狂地去以自己的方式,希望孩子做出他们想做出的行为,但是动机不一样。我爸,他的动机是因为生活过得太滋润。年轻时就开公司,然后变成一个社会上所谓成功的人,别人看到他都是一口一个奉承。他想在自己家庭里面也做个非常成功、非常有掌控力的人,所以会不自觉地控制自己两个孩子;我妈相反,作为这一代的女性,在社会上得不到过多认可,没有人称赞她的工作做得怎样,她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在自己家中找寻,找寻这份在社会中缺乏的存在感,然后演变而来的,就是她对自己的孩子也非常有控制欲。”
也许青年人不知道,现在把自己关在房中生人莫近地做宅男,也何尝不是一种控制?
他承认:“其实我也是下意识地在逃避,也一样不能接受自己。因为我发现在这种高压力的环境下,我会迷茫,我会找不到答案,然后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,我才会疯狂的去看书,如果没有这种环境,我今天大概讲不出这段话!”
父母从未听青年人说过这么多的话,都感到十分惊讶,也习惯性地向他提出援手。母亲声泪俱下,要求他说:“妈妈愿意给你空间,你能否也可以留一点空间给我们,与我们交流?”父亲也很懊恼:“你需要的时候我们没有及时解决你的困扰,现在想帮助你的时候,又跟不上你的节拍!”
问题是,一个19岁青年所面对的问题,不再是父母所能容易理解及处理的。小时没法照顾孩子的需要,现在要弥补,就变成满足父母的需要而不再是孩子的需要了。
青年人总结:“我只找到了问题的根源,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。希望给父母种一颗种子,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。说不定哪天天气好就发芽了。”
与青年人沟通需要建立一个过程,很艰难地才把话说得岀口,更重要的是有没有真的被聆听?种下的种子能否发芽?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