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父母关系而多动——李维榕

2021-11-10 15:56 李维榕

微信文头.jpg


这两个男孩是双胞胎,只有八岁,长得眉清目秀,十分精灵,却被怀疑患上多动症。
父母都十分忧虑,不明白孩子出了什么事,要求我们做一次家庭评估。
一家四口,两个孩子穿插在父母当中,十分活跃。很快就发现,孩子对父亲十分不友善。他们一唱一和,不断挑战他的一举一动;说他幼稚,说他唠叨,甚至动手打他。父亲对孩子的行为,没有什么反应,只当他们无理取闹。
其实父亲已经离家两年,据说一次去了邻国后,就因为新冠肺炎回不来。现在回到家来只有一个多月,认真地希望重新负起父亲的责任,但是孩子完全不买帐,把他批评得体无完肤。
母亲说:他离家时孩子只有六岁,现在已经八岁。他不知道孩子长大了,还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,他们当然不服气。
我们也留意到父亲与孩子说话,真的还是使用baby talk,把他们当作小婴儿。而这两个小兄弟却说话老道,十分机警,父亲完全不是对手。父亲也尝试使用权威,但都被他们反过来教训一顿。相比之下,父亲更像是他们的小兄弟,孩子才是长辈。
很多长期离家的父亲,往往发觉回到家来,总是格格不入。孩子与母亲长期相伴,比父亲更了解母亲的情绪需要,父亲的角色完全被孩子取代。身体是回来了,但是人却被拒之门外,很难找回自己的位置。如果夫妻感情坚固,一家人也较容易重新适应,但是如果彼此存有芥蒂,孩子就很容易被三角化。
我看这两个孩子对父亲的反应,不像基于一般的陌生感,尤其是小哥哥,简直像个小管家。不但眼睛盯着父亲,整个身体也随着他转,口中不断作出抨击,忙得不可开交。小弟看在眼里,也跟着模仿。
母亲补充说:小哥哥一直很粘她,甚至不让她与同学的家长接触,至今仍要缠着她一起睡!
他们都说这是个性使然,其实小孩子很能感受照顾者的内在心态。如果母亲长期心情不爽,孩子就会变得敏感和焦虑,守护着母亲,甚至变成一种强迫症,不能分割。我们如果只把焦点放在父子身上,就会以为这只是亲子问题;如果从母子的依属去了解父子冲突,就会发现孩子可能只是为母亲抱不平。
因此要明白父亲或母亲与孩子的管教问题,就不能忽略父母之间的关系。
其实两个孩子知道父亲要回来,曾经十分兴奋,也是他们亲自下楼去迎接。但是兴奋过后,四人共处在一间小㓥房内,所有未解决的问题,都会迎面而来,让他们成为困兽斗。
关键就是:夫妇间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瓜葛?
母亲坦白承认,她与丈夫矛盾重重。丈夫两年前去了邻近国家,名义上是为了工作,实际上完全没有向她交代。她独自在夫家生活一点也不容易,最后也是带着两个孩子离开。丈夫一走两年,现在回来了,看起来十分轻松,除了埋怨孩子难教,无论妻子提出什么投诉,他都解释说:是她自己想不开罢了!
妻子说:他完全不觉得夫妻之间是需要商量事情的,突然跑掉,去了别的国家,也不认为需要有个合理的解释!
丈夫说:不是说过基于工作需要吗?她老以为我有事瞒着她,怀疑我在外头有女人什么的,其实都是她自己想不开!
他的一句是她想不开!还没有讲完,小哥就扑过去当头给他一个大巴掌,跟着拳打脚踢,肆无忌惮,打得霹雳有声。
我们都吓了一跳,怎样也拉他不住。父亲却好像已经习惯了,没有太大反应,只当是孩子不懂事,母亲教得不好。
如此三番四次,每当父亲无法回应妻子,或责怪妻子不妥时,小哥就会挺身而出。连母亲都看得出儿子是偏帮自己,为自己出气。但是父亲却不以为然,不停淡化孩子对自己的恨意,只当是孩子生病了。
在我们的家庭评估案例中,很多被诊断为多动症,或别的精神症状的孩子。从个人的行为来看,他们的确吻合这些病症的准则。但是从家庭环境去看孩子行为,我们往往发现,孩子的行为并非绝对属于自己。很多时候他们会因各种情况而扮演了一个角色,为家人完成一些他的自己无法处理的工作。
处理婚姻问题是夫妻的工作,如果父母不成功或不面对,孩子就会乘虚而入,担当起守护的角色。很多孩子的精神病症,都是基于这种互相牵制及平衡作用。所以究竟是孩子自己有毛病,还是为了家庭关系而发病?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,因为两者的处理方法是大大不同的。
像这两个孩子的多动症,显然是受了父母那股长久没有解决的积怨而激发。要孩子健康成长,父母必须面对彼此的分歧,才能一同处理孩子问题。
如何改善夫妻关系,当然不是易事。妻子多年来的不满,丈夫长期的冷漠,两个孩子的不断介入,要改变一家人的恶性循环,是需要精心经营的。
可悲的是,很多父母宁愿给孩子用药,也没有信心改善家庭关系。
-END-


微信尾部01.jpg